• 【中国人的一天】大山里的“天梯信使”
  • 地处湖南省石门县西北边缘的壶瓶山,距石门县城110公里,海拔2098米,有“湖南屋脊”之称。在这苍茫逶迤的大山深处,活跃着一群身穿绿色衣服的“信使”。48岁的杜登文便是其中一位。(图/文 湖南日报 李健)

    早上6点半,石门县邮政局壶瓶山支局,天刚蒙蒙亮,杜登文像往常一样,分好要送的信件和报纸。壶瓶山支局服务区域有1113平方公里,服务人口5万多人,邮路全长1165公里,分为市段、中岭段、文丰段、江坪段、东山峰段、南镇段和南坪段七个段。中岭段的步班邮路,由杜登文负责,中岭段也是壶瓶山最难走的一条。

    早上8点,支局的业务员开始上班,杜登文在一旁查看要送达的包裹。

    杜登文在分类邮件。自家的这间房子可以说是他的分发室,所有村民的邮件从壶瓶山支局带回这,然后一一分类再分别送往周围各村。

    杜登文告诉记者:“冬天骑摩托车,必须要带上这个护腿的。”整理好邮件,从壶瓶山镇出发,杜登文开始了这一趟的投递。中岭段是壶瓶山支局7个段中较为偏僻的地方。

    连绵的壶瓶山脉,至今仍保留着常德地区唯一的一支步班邮路。每周杜登文都会按时将报刊送到村民手上。杜登文负责的中岭段全长180公里,其中步班里程来回约98公里,走一趟邮路需要5天。身处大山,都是这山望着那山高。有些山上,只住着一两户人家。为了给他们送信、送包裹,走几个小时山路是常事。“村里都是老人,他们与外界就这点联系,我是干这一行的,必须要坚守在这里的。”杜登文说。

    走累了,杜登文坐下来休息一会。他说:“闷的时候,就自己唱支山歌给自己解解闷,逗逗树林子里的鸟,累了席地坐会儿,渴了喝几口溪水,吼上几嗓子。想想前面还有村民等着自己的包裹,又有力气了,背上包裹信件,继续上路。”

    杜登文双手双脚并用爬上“水桶寨天梯”。该梯位于悬岩峭壁上,连接着水田村和官查村,是整个壶瓶山邮政支局步班邮路上最为险峻一处邮路。杜登文告诉记者,天梯上有5个村,住着近百户人家,他们无法得知外面的世界,只能等着他带来的外界信息、生活用品,而这条天梯路则是最近的道路。

    木制的梯子已经开始腐朽,全长24步,垂直向下,再加上两侧全是悬崖峭壁,令人心惊胆战,稍有不慎就有跌下山崖的危险,何况还要背着三四十斤的邮袋。

    他工资只有1400元,按镇上人的说法,出去打工挣得更多。但杜登文说:“这么多年已经习惯了,对乡亲们、对邮路有了很深的感情。每次到村子里,村民拉着我说说笑笑,浑身的疲惫就一扫而光了。”

    在这大山里,信息闭塞,电视、广播信号差,报刊和信件成了他们了解外界最重要的渠道,乡邮员成了大山与外界联系的主要桥梁。

    下午回来路过水田村, 70多岁的村民老张给杜登文点了一根烟。一路上,与他热情打招呼的乡亲比比皆是,每走到一户村民家里,不管有没有邮件,乡亲们都会拉着他坐一坐,拉一拉家常。

    在送邮件的路上,碰到村民的三轮摩托车翻入地里,杜登文主动上前和村民一起帮忙把车推到公路上。

    妻子高汉珍在家给猪喂食。杜登文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送邮件的路上,家里大小事几乎是妻子高汉珍一个人在打理。

    不送邮件休息时,杜登文也会在家里帮助妻子做一些农活。妻子高汉珍偷偷地告诉记者:“我也曾经劝过老杜,让他和我一起种茶、种烟草,不用跋山涉水、担心害怕,收入比这要高,但他喜欢这份工作,丢不开,我只能尊重他的选择。”

    饭桌上的小钵里热气腾腾,炖着壶瓶山上特有的土鸡。高汉珍告诉记者,每次她都会为杜登文准备丰盛的饭菜,是为了让他在大山中不饿肚子。

    在耍武村,连接两座山峰之间唯一的通道就是这个剩头铁索吊桥。这座吊桥横跨山涧,用铁索和木板铺成,长逾100米,飞架在两山的绝壁上。吊桥下是数百米深的山谷。吊桥上铺的木板缝隙有半个脚板宽,稍不留神就会踩空。一走到吊桥附近,便能听到桥下山谷里的溪水“轰轰”奔过。而当人走到桥中央时,桥身强烈的晃荡,更是让人不知所措。

    这本存折是杜登文在2003年所办理。他说:“山里人出去一趟不容易,于是他们在外打工的亲人统一把钱打到这张存折里,然后再由我在镇上邮政银行取出来,带回给留在大山里的他们的亲人。每年大概要有三万元从这张卡里进出。”

    临走前,两位老人反复叮嘱杜登文路上注意安全。在壶瓶山,乡邮员所到之处,都会受到当地村民的热情欢迎。

    夜幕降临,杜登文还骑行在山路上。一趟邮路通常要走几天,今晚他必须在天坪村村支书张玉校、舒照全夫妇家借宿了。

    晚上,舒照全热情地为他打好洗脸水、做好晚餐。杜登文感动地说,天坪村张玉校家、中岭村鄢登喜家等等,都是他经常落脚的地方。

    一大早,杜登文又奔走在路上。杜登文说,他的梦想很简单,就是希望社会各界更多地关注偏远山村,希望在退休之前,能有机会骑摩托车跑全程邮路。20年来,杜登文始终用他的双脚和爱心连接着山里山外,把这条天险邮路变成了乡亲们了解世界的“信息路”、传递亲情的“幸福路”、学习科技知识的“致富路”。

  • 专题关注度:199人次